查看原文
其他

陈诗一:“碳中和”目标下能源与经济的绿色转型

陈诗一 IMI财经观察 2022-04-30
4月17日下午,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陈诗一教授应邀参加“第160期大金融思想沙龙——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线上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环节点评。陈教授围绕碳减排政策的变化过程、碳中和目标下的我国碳排放空间与碳价,分析“碳中和”目标下的硬约束,并对我国能源系统全面低碳转型、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进行展望。
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陈诗一
以下为会议纪要:

 1

从相对减排目标到绝对减排目标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目标对我国能源机构转型,对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二氧化碳减排,中国经历了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过程。在2009年,当时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提出了一个相对减排的概念。当时讲到,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相对减排的目标。当时印度也提出了一个相对减排的目标,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的是绝对减排的目标。《巴黎协定》(简称IPCC)——当时特朗普总统一上台就退出了IPCC,拜登总统上来又重新加入——是全球主要国家通过谈判达成的共同温控目标,即到本世纪末(2100年)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也意味着全球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是在《巴黎协定》第一次被提出。这个目标对欧美国家比较容易实现,因为他们目前已经达峰,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比较容易,而对于我国比较难,我国现在还处在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所以我们提出2030年要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这三十年的时间,对我国碳减排压力十分巨大,同时“碳中和”对能源结构转变、对经济转型要求也是一种硬约束。中国也相应地提出了绝对减排的目标,首先“碳达峰”。在2015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在2030年“碳达峰”,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提出绝对减排的概念。到2020年,我国提出在2030年“碳达峰”的基础上,到2060年达成“碳中和”,这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绝对减排目标。所以,我国的碳减排政策也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有了这样一个变化。

 2

中和目标下的我国碳排放空间与碳价

为了解碳排放硬约束对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特别是经济投融资的影响,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这里结合清华大学团队的低碳能源转型预测成果做一些分享。研究的基准情景为,我国落实2015年NDC目标(国家自主贡献),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碳中和情景为,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中国还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每年近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全球每年排放总量的近30%。2007年,我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国。现在美国是第二排放国,但目前美国碳排放总量只占全球的15%,只是我们的一半。因此,如果要达成2030年“碳达峰”以及2060年“碳中和”,对我国是不小的挑战。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碳排放空间约1900亿吨。经过测算,在基准情景下,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2030年达到峰值 (约108亿吨),2060年下降至79亿吨。在碳中和政策情景下,预计我国最早可以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约102亿吨),2060年最终实现碳中和。2020-2060年间,碳中和情景下累计碳排放预计约1900亿吨,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硬约束。碳中和目标要求碳价约327美元/吨二氧化碳。根据对我国碳排放边际成本的测算,“碳中和”情景下的碳价水平在2020-2045年之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2040年达到43美元/吨二氧化碳后进入快速上升通道,预计2060年我国碳影子价格将达到327美元/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在减排初期我们的成本会小一些,但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来临,碳减排的边际成本会更高,同时也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碳排放对我国的约束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

 3

能源系统全面低碳转型

“碳中和”是一个环境的概念。这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或者环境污染的增加,其背后是一个能源结构和能源禀赋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的国家,所以,目前我国主要以煤炭消费为主,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比例还比较低,也就是说碳排放如此之多,其背后是我国能源结构禀赋所决定的,这意味着要碳减排达到“碳中和”,必须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要优化能源结构。基于碳中和的情景下,我国要严格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据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如果按照“碳中和”的约束来看,2030年对应“碳达峰”,一次能源消费要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碳中和”对应的2060年要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不多,且后期还要下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峰值控制在60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超80%。从能源结构来看,按照“碳中和”的要求,204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必须达到49%,到2060年整个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80%,这是从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占比来看。从煤炭消费比例来看,2030年煤炭消费比例必须要压缩到50%以下,2060年要压缩到10%以下。我国煤炭多、便宜,如果不用煤炭,使用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对应的价格会很高。如果2060年我国煤炭消费要压缩到10%以下、8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这就意味着巨额投资。那么这种投资从哪里来?这对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是巨大的一个挑战。我国电力消费持续增长,电力结构基本实现去煤化。从行业角度来讲,发电越高的部门占据了碳排放越大的比例。按照测算,在“碳中和”的情景下,我国电力消费会继续增长,到2030年达到约10000TWh,2060年达到约15000TWh。而煤电和火电的比例要大幅下降, 2060年基本被非化石能源发电替代。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了达到碳中和目标,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电力系统要实现去煤化。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煤炭消费总量要削减,石油消费总量要控制,新能源消费比例要增加电力行业推动煤电装机有序到期退役,钢铁行业推动长流程改短流程,水运推动LNG替代,航空推动生物燃料使用,城市交通加快电动化进程,工业、建筑和居民生活加大节能力度进一步提高电气化率。

 4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我们谈环境问题其背后是能源禀赋和结构的问题,再往其背后看是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从碳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短期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但如果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的转型,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效率的提升,经济增速还是可以保持一个适度增速的。经济增速预计放缓,GDP翻番目标仍能达成。我国GDP在“碳中和”情景下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增长速度会逐渐放慢,预计2026-2030年GDP平均增速约为4.8%,2056-2060年约为2.6%。值得注意的是,到2045年,碳中和情景下GDP将比2020年增长约103%。因此,这表明,我国预期可以在2020年到2045年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同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低碳产业占据主导。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来讲,工业占不到40%,农业只有7-8%,第三产业占比略少于60%。根据“碳中和”的目标,我们要进一步降低第二产业工业部门的比例,因为中国的碳排放和欧美不同,中国还是以工业部门排放为主体,第三产业、居民部门要小一些。但在欧美,居民部门的碳排放超过制造业部门。所以,我国首先要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例。根据测算结果,203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6:35:59,至205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增加至70%。206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4:26:70。2020-2060年,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3%和12%,第三产业占比增加15%。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首先,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建立。设计持续深化低碳行动路线图,深入发展循环经济,以数字化和电气化推进深度脱碳。加快推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些引领性的大企业将率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其次,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通过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需求带动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最后,推动各类资金加快投向绿色领域。在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先进储能、新能源汽车、碳捕集利用与储存等新能源领域加大投资。据估算,未来30年,碳中和或将产生约138万亿人民币的低碳投资需求,年资金需求约4.6万亿元,相当于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7%左右

编辑  郭瑞华

观点整理  虞思燕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崔甜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梅德文:做大做强碳市场,高效率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会议简报 |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与治理

直播入口 | 国际资本市场形势分析——大金融思想沙龙·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系列第4期

IMI宏观月报 | 疫情反复扰动海外经济修复,出口强劲支撑国内工业复苏(2021年4月)

宏观经济专题 | 全球失衡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基于估值效应视角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